如何与你的“敌人”相处:对手哲学与中国式竞底

如何与你的“敌人”相处:对手哲学与中国式竞底

近期让人们对微软风格有最鲜明体会的就是在2005年围绕李开复转会G oogle一事,充分暴露出微软与G oogle之间的尖锐矛盾。一位前微软工程师在法庭作证时,回忆了自己当年要跳槽G oogle时微软C E O鲍尔默毫不掩饰的愤怒:“请不要告诉我是G oogle好不好?”之后鲍尔默顺手抓起一把椅子,重重击向办公桌,并咆哮着:“我要活埋了这个家伙(指G 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),我以前就这么干过,我还要再做一次。”

也有人认为,一个公司与对手关系的紧张程度,是由整个行业的业态决定的,其中有所谓“红海”与“蓝海”的区别。但即便建立起自己的帝国,即便有这种扼杀竞争者的坚决态度,微软也依旧难以摆脱所谓“创新者的窘境”———正如商业史学家理查德·泰德罗曾经说的:“成熟企业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它们缺乏这么做的意愿。”成熟企业更加愿意致力于对延续性技术的开发,微软在行业内的“大鳄”地位,使其更面临同样的问题。

因此,在互联网这一新兴领域,微软就遭遇了“船大难掉头”的处境。更有业界人士认为,微软的终结者已经出现,就像当年给予对手致命性打击一样,微软在未来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。

打击对手与行业生态维护

在某些企业家看来,打击对手的方式可以是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,“无所不用其极”。在产品竞争最常见的手段如价格战、人才战之外,最常见的打击对手的方式还包括潜伏战(派卧底获取对方的商业情报)、舆论战、攻心战等形式,比如向媒体透露、或编造竞争对手的负面消息、请人“扮演”维权用户破坏产品的品牌形象等等……而随着网络、微博等宣传渠道越来越多元化,竞争也显示出愈演愈烈的态势。

而许多风险投资人在考察创业者的时候,还特别欣赏企业家身上的攻击性、或者说“狼性”,认为这种气质能够有助于企业家开疆拓土。

不过,商业竞争中不一定每次出击都是明智的。

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,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与乐百氏前董事长何伯权,被视为是当时中国饮料业的“双子星”,而在两家公司持续十年的竞争当中,曾有这样一件事:

有一年,一位亡命之徒为了向企业要挟钱财在娃哈哈果奶中投毒,导致两名小学生性命垂危。消息被国内一家报纸报道出来,一些小的果奶企业也纷纷把刊发中毒新闻的报纸广为散发,或传真给有关经销商。

当时宗庆后正在国外考察,当他得知这一情况后,当即打了两个电话:一个打给宣传部门,希望制止这一极易形成模仿效应的新闻继续传播;另一个打给了对手何伯权。何伯权当即在第一时间通电全国的营销公司,严令不得传播、转载这一新闻。

事后,曾有人问何伯权,为什么不抓住这一时机打击一下娃哈哈?何伯权回答说,这种恶性事件的扩散是对整个果奶市场的伤害,乐百氏如果借机贸然出手,其结果是往自己脸上打重拳。

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竞争过程中,也曾遭遇过类似事件。当“针头事件”爆发后,百事可乐为收拾局面而忙得焦头烂额之时,可口可乐公司却一直保持沉默,并没有在这个时候采取行动攻击对手。

中国古语有云,“人无善志,虽勇必伤”。新版《三国》中,鲁肃为劝阻周瑜强夺荆州,演绎过这样一段台词,“当愤怒到达不可控制的地步,往往容易伤害自身。”在商战中也是一样,不计后果地攻城略地,往往会伤害到自己身边的生存环境。

竞底成为中国企业的陷阱

在《竞底———中国企业之殇》一书中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,东欧某个城市,犹太人在城东、中国人在城西各开了一家修车店,开始的时候两家店的生意都十分红火。不久,另一个犹太人发现,人们来修车时,常常要费时等待,就在修车店旁边开了个餐馆,专营犹太美食,不久餐馆就声名鹊起。

在城东,另一个中国人看修车生意好做,就在街对面克隆了一家新店,为了招徕顾客,他按照对面老店的价目表,九折收费,两家店的关系有些紧张,但大家的日子还能过。

又过了一阵子,另一些犹太人看城西的人流越来越多,就渐渐开起了超市,建起了住宅、教堂、学校,西边慢慢形成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,房地产也开始增值。

而在东边,更多的中国人来开了修车店,价格战变得白热化,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自己的同行。为了控制成本,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,甚至在修车时以次充好,偷工减料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高水平的技师都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,慢慢地,城东西的修车业务出现了“产业分工”:高价车、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,那边修车的价格平均是城东的三倍;而二手车、廉价车都到城东修理。于是,犹太人的修车店赚得盆满钵满,而城东的中国人虽然很辛劳,却仅获得个温饱。

根据作者的归结,以打压人的价值为手段,从而获得暂时的竞争力提升的方式,我们称之为“竞底”。而以提升人的价值为手段,从而长久地提高竞争力的方式,才是“竞优”。

在国内的商业竞争过程中,采用“竞底”的路径使整个行业生态环境恶化、从而将一个行业做死做滥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,“竞底”成为无数中国企业折戟沉沙的陷阱。甚至有观点认为,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之所以遭遇“围攻”、四面树敌,也是因为这种“竞底”的做法。由此可见,如何与竞争对手相处,改变习惯性竞底,不仅仅关系到中国企业的正常战略问题,也是关系到创建新的商业伦理观与价值观。

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中国企业家都是跟对手拼得两眼血红,也有企业家与竞争对手保持着微妙的友好关系,比如有的企业家每年和竞争对手喝酒,有的企业会专门安排经费,让员工请竞争对手公司的同行吃饭联络感情,还有的竞争也会因为峰回路转而最终走上携手的道路。无论是战术级、还是战略级地看待对手,如何与那个人相处,是个世界观层面的问题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评论留言